湖南法治報訊 (通訊員 王家駿)卜里坪街道辦事處不斷挖掘整合社會資源,積極探索符合社區實際情況,建立集社會服務機構、社區衛生康養與居家養老于一體的養老服務格局,立足社區發展現狀、老年人及家庭發展需求現狀,采用以社區、居家相結合的服務模式,向老年群體提供特色服務內容,建立全面、全方位運營體系。為此,環城橋社區開設“一站式”社區綜合養老服務超市,做好從“老有所養”到“老有善養”的華麗轉變。
一、健全組織機構“老有所養”放心多。
針對環城橋社區內居住的多為老弱病殘老年人的現狀,社區根據片長-組長-鄰長“三長制”劃分為8個小組,組織每個小組的老年人組建“幫幫團”。每個小組從他們當中選出一名組長、兩名副組長負責本組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檢查、活動開展、思想交流上相互幫助,從而推動老年養老“大治理”。
二、增強專業服務“老有所醫”方式多。
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面向社區提供健康養生、醫療康復、生活照料、適老化產品等服務。面向自理老人提供身體健康檢查、慢病管理、中醫理療等健康養生服務;與有資質的中醫健康理療館合作,針對有慢病的自理型老人或半失能老人提供醫療康復服務,通過中醫理療手段或健康治療儀器進行身體康復活動;針對部分出門困難的老年人,通過養老服務平臺“點單”服務,直接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出服務需求,根據老人的服務需求派送上門護理、打針、檢查身體等助醫就醫服務。搭建社區救助平臺,為社區重大疾病老人、特困老人、空巢老人、失獨老人爭取社會資源,滿足其在醫療上的需求。
三、整合可用資源“老有所為”能力強。
遠親不如近鄰,在心理健康方面,組織鄰里年齡較小且關系好的老人結對幫扶,針對轄區獨居老年人較多且子女長期不在老年人身邊的情況,關注獨居老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獨居老人時刻掛念在外子女的生活狀況,利用閑暇時間陪伴獨居老人說說知心話,為獨居老人提供心理健康紓解服務,及時將獨居老人的一些思想、想法與其子女分享;在日常生活方面,收集獨居老人生活采購需求清單,集中統一采購所需物品、代繳相關費用、定期開展退休待遇認證、幫忙樓頂曬被子、上門為腿腳不便老人送餐等幫助;在文化娛樂方面,鼓勵發展有特長的老人,發揮余熱爭當公共課堂志愿者,開設書法、繪畫、二胡、舞蹈等多樣化文化課堂。
四、加強基層組織“老有所樂”活動多。
依托老年人服務活動中心,御景灣小區金秋老年匯志愿者等養老服務平臺,組織老人開展日常活動,為老年人提供鄰里互助、談心交流、精神慰藉等服務。鼓勵發展有特長的老人做公共課堂志愿者教授書法、繪畫、二胡等。定期邀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進社區開展健康講座活動,為老年人普及疾病防治、康復護理、心理衛生、中醫養生等健康知識。與相鄰周邊社區聯合組織舉行大型活動,如“最美夕陽紅”文藝匯演、“我是歌王”歌唱比賽、“舞動青春”廣場舞比賽等。
五、做實服務項目“老有善養”服務多。
社區鏈接第三方家政公司、物業公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合推出了養老“點單”服務模式。根據各個家庭的需求,可以提供一次服務也可以提供一段時期的服務。針對一些長期臥病在床,子女又無法安排專人照料的情況,通過一站式養老服務平臺“點單”,按照點單需求下發任務到相應的第三方專業家政公司、物業人員、志愿者以及一些身體較好的老年人手中,對這些臥病在床的老年人進行“多對一”有償服務。根據他們的工作、生活時間合理安排輪流照顧臥病在床老人的助餐、助浴、助潔、助醫、助急、助娛等服務,社區和家屬通過上門檢查和監控監督的模式檢查他們服務情況。這種服務模式即不影響子女工作,也減輕家庭負擔,同時增加了相關人員的生活收入,各取所需,小區生活氛圍也更和諧了。
卜里坪街道始終圍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目標,積極回應并滿足老年人居家生活、健康醫療、學習娛樂、志愿服務、自我展示等多樣化需求,街道將服務從“最后一公里”延伸到“最后一米”,不斷提升基層養老服務水平。
責編:王亞東
一審:樊芳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