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 鄭妙妙 楊娟)近年來,醴陵市人民檢察院緊跟數字化時代的步伐,深入推進檢察大數據戰略,成功建立了“業務主導、數據整合、技術支撐、重在應用”數字檢察工作機制。這一創新實踐進一步推動了行政檢察監督由個案向類案、由被動向主動、由辦案向治理轉型升級,進一步提高了法律監督質效。探索數
以學賦能,探索數字檢察監督新路徑
2023年,醴陵市人民檢察院組織干警赴北京、浙江兩地考察、學習數字檢察的先進經驗,形成了《從“北京模式”“浙江模式”看數字檢察的湖南本土化運用》的調研報告,得到了省檢察院的高度認可,并據此開展了一系列有效的探索工作。
在實踐中,該院摒棄了“被動依靠、復制建模”的做法,將北京、浙江模式靈活運用到檢察工作實踐中,建立了獨特的“數字思維”。該院結合本地實際,建成了“醴陵市大數據法律監督平臺”,在融入網格中心、市民熱線等關切本地民生實時數據的基礎上,自定義了行政違法行為監督模塊和支持起訴模塊,以便更易獲取相關線索,這也為行政檢察監督履職提供了豐富的信息來源和數據參照。
此外,該院還利用“兩法銜接平臺”積極開展反向行政違法線索移送和行政違法行為監督工作。通過分析平臺數據,發現多起應予行政處罰的線索,并成功移送行政機關。同時,在相關執法領域發現行政違法線索,均已通過發送檢察建議促成行政處罰或整改到位。
緊貼民生,以數字檢察助推行業治理
自2023年起,醴陵市人民檢察院緊跟數字化治理的潮流,依托大數據技術,通過行刑反向銜接機制,精準鎖定監督重點。在出租車、校車、醫療、食品安全及藥品安全等五大民生領域,運用大數據強化監督,深入揭露違法犯罪背后的治理問題。
以法律法規的從業禁止條件為基準,例如,在出租車行業,司機必須無交通肇事、危險駕駛、暴力犯罪等記錄;在校車行業,司機必須無致人死亡、重傷交通事故等記錄;在醫療、食品和藥品安全領域,從業人員則必須無相關犯罪前科。該院將刑事犯罪數據與相關行業從業人員名單進行比對,開展了一系列專項監督行動。在此過程中,成功發現了一批有違法犯罪記錄的從業人員,并立即向相關行政部門提出檢察建議,要求加強行業體檢,嚴格實施資格準入和從業禁止制度,確保行業安全。
通過數字檢察監督,該院不僅提升了檢察工作的智能化水平,還推動行政主管機關主動對接該院,建立了案件信息共享機制。這一機制打破了信息壁壘,實現了行刑反向銜接和行業治理的共促共進。
融合履職,拓展延伸“檢察為民”鏈條
在一起民事案件中,醴陵市人民檢察院發現某物業企業違法扣押業主鑰匙,并要求先交物業費再交鑰匙。針對此行業潛規則,該院迅速發出再審檢察建議,并開展對物業行業及其主管部門的專項監督活動。
借助“醴陵市大數據法律監督平臺”,該院對物業相關的網格信息進行了深入剖析。數據顯示,共有1008條相關信息,其中來訪反映的物業問題58條,紅網百姓呼聲群眾反映的物業問題48條。同時,通過排查統一業務應用系統案件及數據,發現物業或涉物業引發的刑事案件5件。經過數據比對,該院發現物業行業存在6大類、24小類問題,涵蓋違法違規行為未制止及報告、安全保障責任不到位、費用收支不透明、不當催繳物業費、拒不移交資料以及損害業主共同利益等。此外,物業監管部門也面臨職責不明確、線索渠道不暢、企業誠信體系待加強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該院擬向物業主管部門提出加強社會治理的檢察建議,以促進物業行業的健康發展。
2023年,該院在刑事檢察、未成年人檢察、公益訴訟檢察等方面向行政檢察部門移送線索9條,通過融合履職和數字檢察辦案9件,并發出檢察建議,實現了從個案監督、類案辦理再到社會治理的辦案效果。
下一步,醴陵市人民檢察院將進一步強化數字檢察建設,以數字檢察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辦案質效、拓展監督效果,塑造新質法律監督能力。
責編:劉惠明
一審:曾金春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