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介紹】
賀氏住宅位于湖南省桑植縣橋自彎鎮學堂堡村,由三棟獨立的土家一字形建筑組成,系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紅四軍羅峪整編舊址(下稱“羅峪整編舊址”)。1928年,賀龍在此發動群眾宣傳革命、整訓隊伍積蓄力量,后整編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這是桑植起義從失利逐步走向勝利的轉折點,史稱“羅峪整編”。2019年2月,羅峪整編舊址被公布為湖南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因年久失修,羅峪整編舊址周邊一度雜草叢生,房屋自然損毀嚴重,不僅破壞了莊嚴肅穆的環境,而且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2022年4月,桑植縣檢察院在開展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中發現上述線索。經初步調查,該院于同年5月6日立案調查,并開展訴前磋商。檢察官通過實地勘驗、調閱相關資料、詢問相關人員等調查活動查明:羅峪整編舊址已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年以上,卻仍懸掛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標識;舊址前后院雜草叢生;東頭房屋年久失修,毀損嚴重,東西兩房連接處的房柱裸露,存在安全隱患。根據文物保護法等有關規定,桑植縣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為該地區文物保護行政主管部門。
2022年5月18日,桑植縣檢察院向該局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革命文物保護監管職責,積極爭取資金及時修繕羅峪整編舊址,并建立常態化管護制度,方便公眾參觀、瞻仰。
收到檢察建議后,桑植縣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積極推進整改,多渠道籌集修繕資金,全面修繕羅峪整編舊址。2022年11月,該院組織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對整改情況跟進監督,確認舊址已懸掛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標識,房屋多處毀損均已修繕到位,三棟木質房屋連成“一字”整體,屋內文物陳列整齊,保護范圍內環境衛生干凈整潔。羅峪整編舊址還被列為張家界市、桑植縣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了解,自2022年9月以來,桑植縣已有羅峪整編舊址、桑植起義舊址等多處革命文物被列為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僅2023年接待參觀者就達112萬余人次。
今年3月,該案入選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相關典型案例。
【評析】
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在該案辦理過程中,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加強與其他行政機關的協作配合,共同推動革命文物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貢獻了檢察力量。
一是主動作為,精準定位公益訴訟監督點。桑植縣檢察院在開展專項監督活動中,精準捕捉到羅峪整編舊址保護不力的問題線索,并迅速啟動公益訴訟程序,體現了檢察機關對革命文物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和主動擔當。檢察官通過實地勘驗、調閱資料、詢問相關人員等調查手段,不僅發現了文物保護問題,還精準認定了負有監管職責的行政機關,為后續監督整改奠定了堅實基礎。隨后,桑植縣檢察院制發檢察建議,要求行政機關依法履職,及時修繕舊址并建立長效管護機制。檢察建議不僅關注文物本身的保護狀況,還深入剖析了管理不善、資金匱乏等深層次問題。
二是強化協作,構建文物保護多元共治格局。文物保護非一己之力所能及,還需要政府、社會與公眾的共同努力。在推動羅峪整編舊址保護修復過程中,桑植縣檢察院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積極爭取縣委、縣政府的支持,與該縣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等相關部門密切協作,形成了文物保護的強大合力,有效解決了文物保護工作中資金不足、管理松散等難題。在檢察建議的推動下,桑植縣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迅速響應,多渠道籌集資金,全面修繕羅峪整編舊址,使這一革命舊址煥發了新的生機,實現了法律監督與行政管理的有效銜接。同時,桑植縣檢察院邀請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對修繕整改情況進行跟進監督,確保整改措施落到實處,構建了文物保護的多元共治格局。
三是注重實效,實現文物保護與紅色教育雙贏。羅峪整編舊址作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歷史遺跡,承載著豐富的紅色記憶與革命精神,目前已被列為張家界市、桑植縣黨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檢察機關不僅著眼于舊址的物質修復,更著眼于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通過督促行政機關加強舊址的保護與管理,使其成為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國情懷的重要載體。隨著羅峪整編舊址的對外開放與廣泛宣傳,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中小學生及人民群眾前來參觀學習,接受革命教育,感受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與崇高精神。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不僅增強了人們的愛國情感與民族自豪感,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同時,桑植縣檢察院通過拍攝專題片、開展普法宣傳等方式,進一步提升了社會公眾對革命文物保護的意識和參與度,形成了全社會共同參與文物保護的良好氛圍,激發愛國熱情,賡續紅色血脈,讓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薪火相傳。
(點評人:湖南省桑植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符婷)
組稿:李翔
責編:李翔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