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訊(記者:伏志勇 通訊員:李葉舟 劉思園)八月的一個清晨,天氣晴朗,陽光普照,某村民小組的易組長和所屬社區喻主任滿面笑容的來到法庭,以村民小組的名義向法庭贈送一面錦旗,易組長激動的表示:“太感謝你們了,如果沒有你們,這個問題還不知道要拖久,…”
? 易組長所在的村民小組地處白關鎮最繁華的街口,2013年開始,村民小組將一批位于主街道旁的門面出租給組民或其他人使用,租金成為村民小組集體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該村民小組組員共同成立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此后便以合作社的名義對外出租門面。門面租賃過程中,有小部分組民租戶因與組上的其他經濟糾紛,出現拖欠租金情況,回收租金成為了組委會的老大難問題。2018年,其中一間門面發生火災,租用該門面的組民從此拒交租金,其他租戶也有樣學樣,開始長期拖欠租金。2019年至今,每間門面欠付的租金均超過十二萬元。
?易組長2022年上任后,多次組織開會協調此事,一直未果。他決定拿起法律武器為集體維權。
今年4月,易組長帶領其他組委會成員一同來到法庭進行咨詢,法庭干警和調解員立即與幾名租戶分別進行了溝通,大家都表示“其他人交我就交”,但沒有人愿意率先交租,易組長無奈表示可能要起訴約十名租戶。法庭庭長歐蓉靜憑借多年辦案經驗,認為這批案件肯定還有調解空間,遂建議易組長先起訴其中一、兩名租戶。
5月31日,組民共同成立的合作社作為原告,將拖欠租金最多的租戶陳杰(化名)和發生火災門面的租戶張建(化名)分別訴至白關法院,要求其二人支付拖欠的租金。受理兩個案件后,法庭一邊迅速開展送達工作,一邊與鎮政府及村民小組所在的社區聯系,啟動“1+N”聯合調解機制。7月10日的調解現場,社區工作人員從人情角度入手,勸解被告換位思考,引導雙方理性解決問題;案件承辦人站在法律角度,向被告釋明法律規定,尤其針對陳杰目前在外經商,難以承受商譽受損影響的情況,向被告分析訴訟風險,闡明利弊;鎮政府工作人員從大局出發,就租金問題對組民和諧相處問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通過三小時“座談式”調解,原、被告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也接受了調解人員的意見,張建和陳杰均表示回去和家里人再商量一下,如家人同意可以調解。
幾日后,張建和陳杰來到法庭表示希望將租金問題和他們與村民小組的其他經濟糾紛一同調解,承辦人再次將易組長和組委會其他工作人員約至法庭,為雙方厘清各種法律關系,核算賬目,引導雙方商定了基本調解方案。一周后,通過組民會議討論,易組長拿出了最終調解方案,張建和陳杰對各自的方案表示接受,雙方到法庭簽署了調解協議。事后,承辦人持續關注跟蹤了協議履行情況,7月末,陳杰和張建將各自的調解協議履行完畢,張建還和村民小組續簽了新一年的租賃合同。
令人欣喜的是,因其二人的帶頭交租,另外已有六名租戶主動向組委會補齊了欠付的租金。法庭通過對兩個案件的調解處理,化解了一批可能產生的訴訟。
責編:劉惠明
一審:曾金春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