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 劉思思)近年來,攸縣人民檢察院立足地方特色,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主動融入鄉村振興工作大局,緊緊圍繞省市縣委安排部署,依法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入村居、進企業、訪群眾、聽民聲,積極探索服務保障實施鄉村振興的有效措施,努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傾注檢察力量。
從“無”到“有”,解決百姓出行困難
“自從有了這個公交站,我現在去城里看孫子可方便了!”山田村位于蓮塘坳鎮東部,總面積21.15平方公里,距離鎮區11公里,離縣城區19公里。全村轄19個村民小組,871戶,總人口3581人。之前山田村一直都沒有公交車,村民們想去縣城只能先去鎮區坐公交車,走路過去要一個多小時,騎摩托車也要半個多小時,出行十分的困難。駐村幫扶隊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組織召開了村支兩委會,多方聽取意見,并多次與公交公司溝通協調,最終為山田村爭取到了建立公交車站的項目。該項目由公交公司全權出資,并租用山田村村委會的場地,每年可為村部增加3000元的資金收入。至此,山田村出行難的問題解決了,村民們在家門口就坐上了公交車。
從“舊”到“新”,解決村里發展困難
“路修好以后,來我們村的大貨車多了,農產品也賣的更多了,我們的收入也增多了!”山田村因“有山又有田”而得名,山里農產品資源豐富,是當地老百姓主要經濟來源之一。要致富,先修路。此前進村的主路十分狹窄,只能單線行駛,車輛一多無法會車,許多大貨車進不來,只能通過別的村繞路而來,交通十分的不便利,再加上路面年久失修,也并未硬化,每逢降雨便積水嚴重,給過往群眾出行造成不便,這條路也逐漸成了村民們心中的“煩心路”。駐村幫扶隊把村民的“難題”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主動對接縣交通局,積極協調爭取項目和資金,挨家挨戶的上門做思想工作,幫助村民們調解矛盾糾紛,帶動村民“出錢、出力、出地”,清理雜物、平整路基。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曾經的“煩心路”經過修復平整拓寬,成了大家紛紛稱贊的“暖心路”,也成了山田村發展的“致富路”。
從“虧”到“盈”,解決企業滯銷困難
“多虧了檢察官幫我們想的招,今年我們廠的利潤翻了一倍!”受經濟環境和氣候環境的影響,山田村的企業和種植戶都面臨了很大的困難,農產品及制造品大豐收,可企業卻因產品銷售不出而瀕臨倒閉的風險。駐村幫扶隊實地走訪了解了企業的經營情況及村民蔬菜種植、養殖情況,積極開展助農幫扶訂購活動,以多種形式購買、銷售農產品,替代資金捐贈幫扶,切實以消費帶動農村產業發展,解決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為了擴大銷售信息范圍,駐村幫扶隊還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邀請了媒體記者來村里對企業和種植戶進行采訪,并幫助其開啟了線上直播銷售渠道,幫助企業和種植戶走出困境。同時,駐村幫扶隊還就產業扶持、法治助力等惠民政策進行了詳細解讀,激發群眾勤勞致富的內生動力,積極回應了企業的法律咨詢,切實為企業排憂解難。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攸縣檢察用實際行動詮釋檢察為民情懷,用心用情用功答好鄉村振興的新時代“答卷”,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以實際行動和工作成效展現檢察擔當。接下來,攸縣檢察將繼續不忘初心,堅定信心,切實為村民辦實事、解難題、謀發展、促增收。
責編:劉惠明
一審:曾金春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