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 王唯一)2024年11月12日,在桑植縣法院人大代表調解工作室設立2周年之際,張家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田華玉作出批示:“桑植縣法院人大代表調解工作室成效顯著,為全市代表工作典范。希望常抓不懈,再接再厲!”
桑植縣法院人大代表調解工作室于2022年11月2日揭牌,2年來,47名省市縣各級人大代表積極走進桑植縣法院當起了調解員,參與訴前調解案件622件,調解成功363件,為促成矛盾糾紛源頭化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2024年3月,張家界市委內刊《張家界工作》《今日張家界》均以《著力打造踐行楓橋經驗訴源治理的桑植模式》為題作了典型推介,桑植縣法院更是因此連續獲評“全省法院訴訟服務示范窗口單位”。
聯手共建調解新機制
人大代表參與訴前調解工作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舉措,是人民法院司法為民的新探索,也為人大代表履職盡責提供了新平臺。桑植縣法院積極爭取人大支持,邀請各級人大代表參與矛盾糾紛調處和基層社會治理,探索構建“人大代表調解”機制,“人大代表調解工作室”應運而生,2022年11月2日正式成立,張家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田華玉、桑植縣委書記曹飛揭牌。法院立案速裁庭負責先期的案件梳理工作,向縣人大報告并提出調解需求。縣人大則根據案件特點,負責協調適合案件調解的人大代表參與調解。2年來,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楊紹武多次督導調解室工作開展情況,先后有47名人大代表成為調解員,輪流參與矛盾糾紛處理和基層社會治理。代表調解員們深耕中華民族“和為貴”的傳統文化,利用各自的專長,及時、有效、快捷、免費開展調解服務,把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訴前,讓社會各界人民群眾感受黨的政策溫暖和來自人大代表的關懷。縣人大代表蔣大文不辭勞苦、甘于奉獻、樂此不疲,2年調解成功各類案件33件。
竭力提升調解新實效
桑植縣人大與縣人民法院共探索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新路子,從打造調解流程、調配調解隊伍、豐富調解形式三個方面入手,確保“人大代表調解工作室”的調解工作高效開展。在調解流程方面,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矛盾調解員、司法監督員、人民聯絡員、普法宣傳員“四員”角色,做到服務高標準,調解高效率。既抓好矛盾糾紛調解,又加強了對法院審判工作的監督,增強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在調解隊伍方面,充分考慮矛盾糾紛的多元性,整合各類解紛資源,安排在金融、保險、物業、醫療、教育、勞動人事、婚姻家事、土地承包等方面有一定專長的人大代表參與調解,發揮人大代表的專業特長和崗位優勢,讓人民群眾聽得懂,看得明,心悅服。在調解形式方面,推行“人大代表進法庭”制度,在縣人大常委會的推動下,在全縣4個合署辦公的人民法庭全部設立人大代表調解室,成為桑植縣法院密切聯系群眾、自覺接受監督、提升司法為民水平的重要平臺,架起了代表與法院之間、代表與人民之間的新橋梁,將司法服務送到了人民群眾的心坎上。
打造司法便民新舉措
“人大代表調解工作室”聚集人民群眾司法要求,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沉”在基層的作用,整合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社區調解,創造讓當事人在熟悉的場所參與矛盾糾紛調解,消除當事人的距離感和緊張感,減輕當事人的訴訟成本,把矛盾糾紛解決在當事人的家門口,打造出了司法便民的新舉措。市人大代表王藝在調解一起離婚糾紛案件時,專門把調解現場安排在當事人家中,她運用自身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貼近群眾的代表身份,采取分別談話的方法和雙方當事人溝通,從孩子成長、夫妻感情、家庭經營及法律關系等方面說法說理,在現場勾起當事人對過去婚姻生活的美好回憶,引導雙方換位思考,互相體諒。又適時邀請當事人親友參與勸解,經過一番耐心調解,成功化解家庭矛盾,促成雙方和好如初。
桑植縣法院“人大代表調解工作室”的設立,推動了人大代表廣泛深入參與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真正實現了“抓前端,治未病”,保障了當事人的合法利益,節約了司法資源,降低了維權成本。下一步,桑植縣法院將進一步加強向縣人大常委會的匯報溝通,共同發力接續抓好“人大代表調解工作室”的建設,在提高代表參與面、提升調解質效上多下功夫,深度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更加有效地把矛盾糾紛化解在群眾家門口,更好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責編:王輝
一審:曾金春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