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全媒體記者 王薇 通訊員 劉奕蕓 潘琳 劉首青
“緊急工單,請立即處置!”近日平臺監測到資陽某酒吧聚集人數異常,自動派發指令。公安、城管、街道3方聯動,1小時內疏散人群,避免了一起群體性事件發生。這是益陽社會治安風險預測預警防控智能化平臺助力政法工作提質增效的生動縮影。
益陽市公安局高新分局朝陽派出所民警聯合轄區保安隊伍開展群防群治巡邏。
近年來,益陽市緊緊圍繞全省政法工作“八大工程”總體布局,全力推進“科技賦能”工程,不斷深化社會治安風險預測預警防控智能化平臺建設應用,推動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向好。2024年,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4.8%,電詐發案同比下降23.2%。平臺入選2024年全國政法智能化建設智慧治理創新案例,并獲評全省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項目,成為全省政法工作的亮眼名片。
破壁壘:數據共享構建
全域治理數據池
益陽市委政法委通過日常調研發現,社會治安風險防范工作存在諸多痛點。如條塊聯動不足,各部門之間數據無法有效集成共享,風險預判的智能化程度較低等問題。為有效破解這些難題,市委政法委堅持系統思維,抓住數據匯集、模型設計、流程閉環和機制保障4個關鍵環節,聚焦難點堵點,找準平臺建設重點,制定全市風險數據需求清單,構建全市風險數據倉,目前匯聚46個部門共145類48萬余條風險數據,將部門的條數據變成塊數據,孤立數據變成關聯數據”。
赫山龍光橋街道作為試點單位,積極探索創新。自成為試點以來,龍光橋街道的數字云平臺積極與12個部門的數據進行對接,成功打通了“網小格”微信小程序、城鄉末端社群感知系統等社會治理數據信息資源的共享通道。同時與智慧安防小區建設和反電詐預警平臺實現了有機連接。經過一年的高效運行,平臺共排查出6類重點人群風險人員1454 人,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核查,及時發布預警18次,對各類風險實現了精準有效管控。
街道社會治安和應急管理辦主任張建華對此深有感觸:“過去,我們對重點人員的管控主要依賴傳統的臺賬記錄,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現遺漏和錯誤。現在有了這個預警平臺,轄區內的社區矯正對象、重點人員等信息一目了然,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精準度。”
促協同
機制創新打造閉環處置新格局
益陽以機制創新推動治理效能提升的深層變革。建立24小時簽收、7天辦結標準化流程,公安平臺2024年派發5862條預警工單,處置率達100%,平均響應時間縮短至2.3小時。在安化,留守兒童關愛模型發出預警后,民政、教育、婦聯等部門3天內完成入戶幫扶,形成數據驅動、多方聯動的快速響應機制。
此外,設立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信息指揮中心,建立中心吹哨、部門報到、條塊聯動工作機制。針對跨區域、跨部門復雜問題,建立一事一策會商機制。2024年召開聯席會議27次,推動解決歷史遺留糾紛43起。南縣某企業欠薪糾紛經多部門聯合調解,避免了群體性上訪事件。
2月13日,公安、司法、衛健等單位工作人員在益陽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信息指揮中心梳理相關數據。
出臺《社會治安風險預測預警處置規范》等40余項制度,將平臺運行納入平安建設考核。通過周調度、月通報、季考評,基層民警重復性走訪工作量減少45%,風險隱患發現率提升至92%。
“下一步,益陽將加強數據匯聚,優化模型設計,更好服務全省實戰運行,以此為切入口做深做實科技賦能工程,努力為全省大局之安貢獻益陽力量。”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胡安邦表示。
強研判
智能預警織密風險防控感知網
走進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信息指揮中心,一塊巨大的可視化駕駛艙映入眼簾。上面跳動著各類數據和圖表,全市社會治安態勢一目了然。“這個可視化駕駛艙是我們的智慧大腦。”平臺技術負責人指著屏幕上閃爍的預警信息告訴記者,“系統每天處理超過10萬條數據流,能夠對重點人員活動軌跡、矛盾糾紛苗頭等15類風險進行毫秒級響應。”2023年試點運行以來,平臺已產生有效預警工單4363條,預警準確率達89.3%。
2023年5月,益陽市委政法委組織召開平臺試點工作推進會,全力推進智能化平臺建設。
該負責人介紹,經過前期反復研討,目前平臺已構建“1+1+5+N”的系統架構。即1個可視化大屏,供全市指揮調度、科學決策用;1個工作臺,供市、縣、鄉三級職能部門查看風險底數、調度工單辦理、加強業務指導用;風險預測、風險預警、高效防控、平安考評、復盤總結5個功能;N個業務模型。涵蓋了社會治安治理的各個方面,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風險防控體系。
平臺圍繞重點人群、矛盾糾紛、違法犯罪這3大核心主題,深入復盤了大量的歷史案件和經典案例,并結合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精心厘清業務邏輯,歸納出模型對象的特征、規律、活動以及環境等風險因子,成功搭建了15個算法模型。根據風險等級的不同,平臺為風險人員賦予紅、橙、黃、藍“四色碼”,實現了對風險的精細化管理和分類防控。
以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預測預警模型為例,平臺通過對衛健、法院、公安等部門數據進行分析,及時預測預警50多名肇事肇禍傾向明顯、但未納入三級以上管控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全部重新定級、納管,有效保障了社會的安全穩定,連續兩年在省對市精神障礙患者服務管理工作考評中獲得滿分。
為驗證監測預警是否真正達到了一網感知效果,建模后,益陽市委政法委采取智能識別與人工甄別相結合的方式,由基層排查走訪反饋預警是否屬實,不斷調整優化模型。對新發生的案事件,在平臺中復盤是排查上報還是模型因子問題。通過建模、訓練和調整3個環節,在實踐中不斷迭代升級,逐步提升風險精準防控能力。
比如,平臺構建“民轉刑防范”模型,集成分散在各職能部門的人員屬性、行為屬性、事件要素等方面20余項風險數據,通過模型分析精準識別潛在風險等級,為基層風險管控、跟蹤化解提供準確的預警信息。2024年,平臺共預警婚戀、鄰里、債務等糾紛類風險4866個,全部及時處置到位,有效提升了對“民轉刑”“刑轉命”的防范能力。
責編:樊芳
一審:樊芳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