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是如何煉成的?
全國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成績突出個人
學術論文榮獲第六屆中國法研杯一等獎
湖南法治報訊(記者 王薇 通訊員 周子熙 譚晶)時光荏苒,白駒過隙,回眸之間,青衫漸染霜色,初心卻未改分毫。十余年間,從基層法院到中級人民法院,從書記員到員額法官,我在案件卷宗與改革浪潮中淬煉成長。回首往昔,既有挑燈閱卷的孤寂,也有定分止爭的歡喜;既有調研攻堅的焦灼,更有信念生根的篤定。
蘇京:株洲中院民三庭三級法官。曾榮獲“全國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成績突出個人”,學術論文榮獲第六屆中國法研杯一等獎。
深耕民事審判,以專業守護民生溫度
扎根民事審判十余年,我輾轉鄉鎮派出法庭、中院民一庭、民四庭、民三庭等部門,辦理婚姻家庭、侵權賠償、勞動爭議、知識產權、環境資源等案件千余件。于勞資糾紛中,曾起草五萬字的勞動爭議案件業務指導文件,推進了全市法院裁判尺度的統一;在知識產權領域,精準運用商標近似性規則,審結西安某網絡公司與山河某實業公司商標權糾紛案,為本市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在環境資源審判中,辦理過株洲地區首例非法買賣瀕危野生動物制品公益訴訟案,推進過株洲首個濕地生態環境資源司法實踐基地的簽約授牌,本人也于2024年1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評為“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成績突出個人”,并在全國通報表揚。
厚植調研根基,以思辨助推審判革新
作為中院的調研骨干之一,我堅持“審判與調研雙輪驅動”,努力實現司法調研與審判工作的良性互動。2024年,我撰寫的論文《民事訴訟中“回避裁判”的現狀審視和路徑完善》榮獲第六屆“中國法研杯”賽事一等獎。近三年,還有六篇調研論文、案例分析、裁判文書榮獲全省法院理論研討會三等獎、全省法院優秀案例分析、全省法院優秀裁判文書等獎項。
平衡之道:在書籍與煙火間尋找共鳴
工作之余,我喜歡閱讀哲學、心理學等社科類書籍,通過閱讀可以發現,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困惑其實在先賢的著作中早已進行了討論和解答,使我常有茅塞頓開之感。周末,我也時常和女兒一起進行親子閱讀等活動,言傳身教,培養女兒的閱讀習慣。同時,我也喜歡跑步、游泳,通過運動使身心放松,以全新的姿態迎接新的挑戰。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審判樓前的那棵銀杏,春抽新芽,秋披金甲,我常在樹下駐足,秋日落葉紛飛時,常使我想起初入法院之時的青澀與彷徨,那些懸而未決的法槌聲,最終都成了年輪里的刻度。十年間,我逐漸明白:法官的修行不僅在法庭之上,更在對專業精進的執著、對社會萬象的洞察以及對公平正義的堅守中。下一個十年,我仍愿做司法長河一擺渡人,載得動如山案卷,亦撐得起煙火人間。
責編:劉惠明
一審:曾金春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