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 唐麗君 宋豪 胡語桐)4月23日,慈利縣人民法院龍潭河法庭走進龍潭河鎮板板龍燈傳習所,開展“知識產權守護文化瑰寶”主題普法宣傳活動,用法治之光守護千年非遺“生命力”。
非遺傳承遇困境 仿冒抄襲敲響司法保護警鐘
作為湖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列入)、2021年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板板龍燈,以其獨特的扎制工藝、民俗表演形式成為當地文化地標。近年來,隨著文旅融合發展,龍燈圖案被仿冒制作工藝品牟利、年輕人創新設計的造型遭抄襲等現象頻發。“老祖宗的手藝不能被‘偷走’,創新成果需要法律護航。”法官針對群眾關心的侵權問題,以“龍燈圖案版權歸屬”“創新造型專利保護”等典型案例,解析非遺傳承中知識產權保護的關鍵點。
法治助力新發展 傳承人現場“曬”六項申遺專利
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承鋒向法庭干警展示板板龍燈已申遺的6項專利成果,包括傳統龍身結構改良、現代光影技術融合設計等。“這些專利既是對傳統技藝的創新性發展,也是用法律手段守護非遺的實證。”李承鋒介紹,通過知識產權保護,板板龍燈不僅保留了“竹骨布面、龍身連板”的傳統工藝內核,更通過專利技術提升了表演的視覺效果和傳播力。法官現場解答專利維權要點,提出“預防+保護+維權”的保護建議,推動形成“司法保護+傳承人自主創新”的良性互動。
構建長效保護機制 司法護航非遺“活態傳承”
此次活動是慈利法院延伸司法職能、服務文化遺產保護的縮影。下一步,該院將定期開展法律知識講座、侵權風險排查等工作。“讓老手藝經得起市場考驗,讓傳承人敢于創新、樂于傳承,是司法保護的重要目標。”龍潭河法庭負責人宋豪表示,通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不僅能遏制仿冒抄襲亂象,更能激發非遺項目的經濟價值和社會認同,助力傳統技藝在法治軌道上“活起來”“走出去”。
從普法宣傳到專利實踐,從個案保護到機制構建,慈利法院以知識產權為支點,為國家級非遺板板龍燈搭建起“法律防護網”,讓文化遺產在創新與傳承中煥發新活力,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責編:王輝
一審:曾金春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