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政府!感謝司法所!是你們讓我們這些異鄉人在外地體會到了公平與關懷的溫暖!”,一面印著“情系百姓,恩重如山:調解有方,溫暖人心,公正司法,為民解難”的錦旗,被外省務工人員家屬鄭重地送到了潘市鎮人民政府和司法所工作人員手中。錦旗上的字字句句,不僅承載著家屬的感激之情,更彰顯了基層政法力量在化解矛盾、護航民生中的責任與擔當。
這起事件源于一起不幸的意外死亡糾紛。一位外省務工人員在本地工作期間意外身亡,其家屬在悲痛之中,堅持認為親人與用工公司存在勞動關系,因此應按照相關勞動法規獲得應有的賠償。而公司方面則堅稱雙方并未建立明確的勞動或勞務關系,認為此次事故發生在雙方協商階段,公司無需承擔任何賠償責任,僅出于人道主義考慮,愿意支付少量的喪葬費用。
一方是痛失親人、訴求迫切、人數眾多且情緒激動的家屬,一方是態度堅決、各執一詞的企業,跨省維權的復雜性讓矛盾一度陷入僵局。面對這一情況,人民政府與司法所迅速介入,將化解糾紛、保障權益作為首要任務。工作人員沒有簡單“和稀泥”,而是秉持法治精神,多次深入企業走訪調查,向知情人員細致詢問事件細節,梳理證據鏈條;同時,耐心接待家屬,傾聽他們的訴求與難處,安撫激動情緒。
為了讓雙方在法律框架下明晰權利義務,工作人員化身“普法員”,結合《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針對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法律界定、賠償標準的法律依據等核心問題,為雙方提供了詳盡而清晰的法律解讀。“勞動關系需要簽訂勞動合同、受單位管理、由單位支付固定工資,而勞務關系更側重一次性服務成果……”一次次釋法明理,讓原本對立的雙方逐漸冷靜下來,開始理性看待糾紛。
在此基礎上,工作人員積極組織多次調解會談,既充分考慮到家屬所面臨的實際困難與情感需求,也兼顧了企業的合理利益與關切,力求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經過多輪坦誠而務實的溝通協商,最終雙方達成了共識:確認存在勞務關系,并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就賠償金額達成了一致意見。當家屬如愿獲得賠償款時,他們長久懸著的心終于得以放下,這才有了開頭送錦旗的一幕。
這起跨省糾紛的成功解決,不僅為死者家屬帶來了心靈上的慰藉,更是人民調解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中“第一道防線”作用的生動體現。潘市鎮人民政府與司法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憑借專業素養、耐心傾聽以及勇于擔當的精神,讓法治的陽光普照每一個角落,讓外來務工人員在他鄉異地同樣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力量,為社會的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的法治基石。”(供稿:祁陽市潘市鎮人民政府)
責編:左爽
一審:左爽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祁陽市潘市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