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 李麗華 李樂研)北湖區下湄橋街道轄9個社區2個村,轄區面積19.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8萬人。2020年以來,本著統籌之治、依法之治、共享之治的目標任務,依托“三網共治”“三社聯動”“三治融合”,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中,拉長長板、補齊短板、守牢底板,讓城市更有溫度、市民更有感受、社會更有認同。先后榮獲湖南省和諧社區建設示范街道、全市信訪工作示范街道、全市安全生產示范街道、全市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麗景社區榮獲郴州市無上訪示范社區。
變定勢為聲勢,“三網共治”聚合力
推進黨建引領、綜合治理、志愿服務的基層治理聯動機制建設,實現黨建網、治理網、服務網“三網共治”治理模式。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調動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黨群網格為重點,探索開展“支部組織、黨員報到、網格集合”紅色網格模式,把93名在職黨員和186名有能力、有擔當、有責任的居民黨員納入網格內,將崗位、職責與網格建設相結合,構建黨建“紅色網”。以100至200戶為標準,將轄區共劃分為93個網格,在現有網格基礎上,網格長、社區片警等多方力量下沉網格,并著力于支部建在網格上,做到網中有格、格中有警,確保“警格”“網格”無縫銜接。組建以志愿者、樓棟長、物業為主的巡邏隊,實現“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警格”的新格局。協同轄區派出所、巡邏隊行動,排查安全隱患69條,處理矛盾糾紛138起,化解率達100%,構建綜治“平安網”。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為依托,以志愿者為主要力量,形成上下一體、同頻共振的組織體系和工作格局。整合資源,繪制完整的社區“資源圖”,排摸梳理居民群眾的服務需求,將需求與各類資源匹配,打造滿足需求的志愿項目為居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志愿服務,構建志愿“服務網”。3年來,共開展志愿服務活動970余場次,成功打造了“媽媽嘮嗑隊”“愛心敲門行動”等服務品牌,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成色更足、底色更暖。
變時勢為態勢,“三社聯動”添動力
以居民群眾現實需求為導向、社區(村)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工和志愿者隊伍為支撐,形成政府與“三社”互聯、互動、互補的治理格局。緊盯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新局面、居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新需求,打造“1+2+3+N”治理工作模式,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把握“黨建引領”1條主線,突出“我們南下”情懷感召和陣地建設2個支撐,匯聚政府、社會、居民3種力量,聯合非公黨組織、志愿者協會、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等N種形態組織,組建了7支行業志愿者代表隊和11支社區志愿服務隊,廣泛開展矛盾糾紛排查、治安巡防、平安創建、公益活動以及疫情防控等工作。福泉社區創新服務群眾方式,探索推出“小鑰匙”便民柜,讓黨群關系升華為心連心的魚水情深,其做法在人民網總網重點推介,湖南衛視、紅網、郴州廣電、郴州日報等主流媒體競相報道,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溫泉路社區引進6家社會組織,為轄區居民提供心理咨詢、矛盾糾紛調節、愛心義診等服務。花園洞社區建立居民議事廳,創新搭建居民議事協商平臺,成立居民議事會,建立并推行五步工作法,充分挖掘和收集居民的需求和想法,動員廣大黨員群眾參與社區治理,提升社區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全力推進“黨建+社區治理服務創新”模式。
變優勢為勝勢,“三治融合”提效力
堅持“三治”并舉,“自治、法治、德治”同頻共振,破除治理中的種種難題,構建規范有序而不失活力的基層治理新格局。社區(村)建立健全“一約四會”工作機制,通過制定“居民公約”“自治章程”,讓居民自覺遵守、相互監督,以“自治”的形式釋放基層治理的生機活力。金橋社區以“三字歌”形式出臺《居民公約》,既張貼公示,又錄制視頻轉發,還采取文藝節目的形式廣泛宣傳,其做法被省民政廳、郴州市評為優秀“居民公約”。通過村(居)民自治的方式,搭建了村(居)民聯防系統,推行“我為別人守一夜,別人為我守一年”的鄰里守望制度。發揮基層法律工作者和法律顧問的作用,為居民群眾講法普法,組織開展法律進小區、進村組、進企業、進學校活動,通過定期坐“診”、按需出“診”、上門問“診”等多種形式,推動各類矛盾糾紛在法治層面妥善解決。發放普法宣傳單4000余份,法治宣傳活動27期,覆蓋群眾2.7萬余人,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7300余人次。深度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發揮生活禮俗的教育作用、家風家訓的影響作用,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推動實現自律和他律、剛性和柔性、治身和治心相統一,構建彰顯時代精神、體現下湄橋特色的市域德治體系。2020年以來,全街道共評選出760戶平安家庭星級戶、480余名“好婆媳”、364戶“五好家庭”,以典型評選引導帶動居民群眾主動融入、自覺參與,形成以道德建設帶動社會治理的良好局面。
一審:曾金春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
責編:王亞東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