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解現場。
湖南法治報全媒體記者 陳佳婧
“依法依規 醫患滿意”“協調醫患雙方 巧解平安難題”……在眉山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下稱市醫調委),這樣的錦旗隨處可見。9月19日上午,“全國法治(制)媒體川渝采訪行”記者團走進市醫調委,探尋市醫調委是如何“解開千千結”。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基層治理,優化社區服務。
近年來,眉山市傳承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深入推進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和多元化解,探索創新醫療糾紛預防化解工作模式,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各方參與、專業調解、司法保障的預防調處化解醫療糾紛的“保調賠防訴”新機制,將83%以上的醫療糾紛就地就近化解,實現醫療糾紛全方位“一站式”預防化解。
2022年,該創新機制被最高人民法院評選為全國“十大最具創新一站式建設改革創新成果”,被四川省委深改辦全省推廣。
9月19日上午,記者走進市醫調委看到,獨立的調解室內,一名調解員正和醫院代表、患者家屬面對面反復溝通、協調,一同確定事實、劃分責任、解決問題。市醫調委配備了10名專職調解員,設立法官聯絡、警務、評估、調解、保險理賠等功能室,還設立了巡回法庭,為醫患雙方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
“市醫調委的成立正是回應群眾解決醫療糾紛之‘難’,致力在醫患雙方之間架起一座平等溝通、協商解決的橋梁。”市醫調委主任楊德榮說,當醫療糾紛發生后,市醫調委第一時間介入,通過引導醫患雙方進入人民調解渠道,及時有效將醫患矛盾從院內轉到院外。開始調解后,調解員會在3個工作日內完成調查取證,并會同理賠中心對調查材料進行分析,形成初步的調解處理意見。調解成功達成協議后,即進入保險理賠程序。
“這件事能順利地解決,真的要感謝你們。”2023年4月的一天,在與醫院達成調解協議后,王某某連連向楊德榮道謝。3月8日,眉山市王某某因手術出現金屬固定器位置不佳導致患者二次手術發生,與醫院發生醫療糾紛。3月24日市醫調委組織五方專家進行責任評估,認為醫院對患者診療過程承擔相應責任。評估結果出來后調解員告知醫患雙方,醫患雙方對評估意見都非常認可,最終此糾紛在4月11日達成調解協議,醫院一次性賠付患者20000元。
服務還在加碼。市醫調委不斷完善醫學專家庫和法學專家庫,為醫患雙方免費進行專業化、程序化、標準化的調解;在仁壽、洪雅兩縣設立醫調分站,各駐守2名專職調解員;定期組織全市相關醫療機構進行醫療風險防范培訓,不斷提升醫療機構風險防范意識和防范水平,切實從源頭上防止醫療糾紛發生;市醫調委還設立了法官工作站,由市法院和東坡區法院選派優秀法官擔任聯絡法官,為醫患雙方提供法律咨詢、訴前輔導和糾紛解決方式引導服務,并對市醫調委開展調解業務指導。對訴至法院的醫療糾紛,法院采取委派委托調解或邀請市醫調委參與調解。
“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高效便捷化解醫療糾紛的“眉山實踐”交上了亮眼成績單。
數據顯示,市醫調委成立3年來(截至9月7日),共現場轉移醫療糾紛145次,轉移成功率100%;接受報案咨詢606件,登記受理醫療糾紛274件,調解成功229件,調解成功率83.58%,其中涉及患者死亡案件95件。
責編:樊芳
一審:樊芳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